6月10日,我國“十四五”期間重點建設的能源基礎設施工程——疆電外送特高壓三通道“疆電入渝”工程正式建成投運。作為全國首批“沙戈荒”(沙漠、戈壁、荒漠)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外送通道,該工程將實現新疆清潔能源跨越千里直供重慶,年輸電量達360億千瓦時,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50萬噸,為全國能源綠色轉型再添強勁動能。
【工程概況:打造西部“能源大動脈”】
“疆電入渝”工程起于新疆哈密,通過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,跨越2500余公里將電能輸送至重慶負荷中心。項目總投資286億元,包含哈密北換流站、重慶渝北換流站及配套輸電線路,輸電容量800萬千瓦,相當于重慶市當前用電負荷的三分之一。
作為國家“西電東送”戰(zhàn)略升級版,該工程首次實現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與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深度耦合。新疆哈密地區(qū)豐富的風能、太陽能資源通過“風光火儲”一體化調度,確保輸送電能中清潔能源占比不低于50%,標志著我國大規(guī)模新能源外送技術邁入新階段。
【綠色賦能:減排量相當于再造9億棵樹】
據測算,工程年輸送360億千瓦時電能中,清潔能源占比超180億千瓦時。按火電標準煤耗計算,每年可替代燃煤480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1650萬噸、二氧化硫5.2萬噸、氮氧化物4.5萬噸。
若以每棵樹年吸收二氧化碳18.3千克計算,工程減排效益相當于在戈壁灘上“種植”9億棵成年樹木,構建起一條橫貫中國的“綠色電力走廊”。這一數據直觀展現了特高壓技術對碳中和目標的支撐作用,也為西部荒漠化治理提供了“能源+生態(tài)”協(xié)同發(fā)展新范式。
【技術突破:破解新能源外送世界難題】
針對“沙戈荒”新能源波動性大、輸送距離遠等挑戰(zhàn),工程創(chuàng)新應用多項核心技術:
“風光火儲”聯(lián)合調控系統(tǒng):通過哈密北換流站智能調度平臺,實現風電、光伏、火電與儲能裝置毫秒級協(xié)同響應,確保電網穩(wěn)定運行;
特高壓柔性直流技術:采用新型換流閥與控制策略,將新能源輸送比例從傳統(tǒng)特高壓的30%提升至50%以上;
生態(tài)修復型輸電走廊:在輸電線路沿線同步實施沙生植被恢復工程,構建“電塔+固沙網格+耐旱植被”立體生態(tài)屏障。
【經濟民生:點亮西南重鎮(zhèn),激活西部經濟】
對用電負荷持續(xù)增長的重慶而言,“疆電入渝”工程每年可滿足其4000萬人口約六分之一的用電需求,相當于新增1座大型水電站的供電能力,為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堅實能源保障。
而對新疆而言,工程投運將帶動當地新能源裝機規(guī)模新增1000萬千瓦,直接創(chuàng)造就業(yè)崗位超5000個,并推動哈密地區(qū)形成“煤電+新能源+儲能”千億級能源產業(yè)集群,助力資源優(yōu)勢向經濟優(yōu)勢轉化。
【展望:特高壓網絡織就“雙碳”藍圖】
國家電網公司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間將規(guī)劃建設以“疆電入渝”為代表的24條特高壓線路,形成“九直九交”跨區(qū)輸電網絡。隨著第四條疆電外送通道納入國家規(guī)劃,西北地區(qū)清潔能源基地與中東部負荷中心的“電力高速公路”正加速成形,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(tǒng)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注入澎湃動力。
【結語】 從戈壁灘到山城,“疆電入渝”工程不僅是一條電力通道,更是我國能源革命的生動注腳。它以科技創(chuàng)新破解資源約束,用綠色電能點亮發(fā)展之路,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“中國方案”。
本文內容僅供參閱,請仔細甄別!長江有色金屬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