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政策背景:產業(yè)危機下的防御性選擇
印度 4 月 21 日宣布對進口鋼鐵加征 12% 臨時關稅,直指 2024/25 財年激增 38% 的進口量(達 831.9 萬噸),其中中國占比超三成。作為全球第二大粗鋼生產國,印度產能利用率長期低于 70%,高端板材依賴進口的結構性矛盾,使其在 “低附加值輸出 - 高成本輸入” 中承壓。政策本質是為本土企業(yè)爭取轉型窗口期的應急手段。
二、市場震蕩:短期利好與鏈條傳導壓力
政策落地后,塔塔鋼鐵等企業(yè)股價上揚,市場預期釋放約 150 萬噸本土需求。但下游行業(yè)成本壓力凸顯:汽車制造中鋼鐵占比達 18%-20%,關稅或推高單車成本 200-300 美元,抑制消費需求。國際市場方面,中國對印 4.2% 的出口產能轉向東南亞,2023 年對土耳其出口量激增 63.5%,市場轉移效應削弱關稅實際效果。
三、國際博弈:低碳供應鏈的重構角力
印度此舉與美國對華 25% 鋼鋁關稅形成聯動,被視為 “戰(zhàn)略協(xié)同”。其正聯合美日澳構建 “綠色鋼鐵供應鏈聯盟”,通過政府采購傾斜和 CCUS 技術補貼,試圖在低碳轉型中設技術壁壘。中國企業(yè)已調整策略,擴大鋼坯出口(占全球貿易量 27%),并醞釀原料藥領域反制措施,可能加劇雙邊貿易摩擦。
四、長期隱憂:保護主義的雙重陷阱
歷史經驗顯示,美國 2018 年鋼鋁關稅雖短期提振本土利潤,卻導致下游 10 萬崗位流失、貿易逆差擴大。印度若依賴關稅保護,或陷入 “低效產能 - 政策庇護” 循環(huán)。更嚴峻的是,其 85% 產能仍依賴高碳高爐工藝,若 2030 年前未實現脫碳,對歐盟出口成本將因碳關稅(CBAM)增加 49%,加劇國際競爭劣勢。
五、破局路徑:技術驅動與全球協(xié)作
印度需從三方面突破:
技術創(chuàng)新:加速 CCUS 技術應用,規(guī)劃 2030 年前建成 500 萬噸綠色鋼鐵產能;
產業(yè)整合:推動 CR5 從 35% 提升至 60%,淘汰落后產能;
市場拓展:深耕東南亞基建需求,降低單一市場依賴。
對中國而言,可通過電爐短流程技術輸出、投資印度鐵礦石項目(儲量超 200 億噸),參與其產業(yè)鏈重構。這種 “技術合作替代貿易對抗” 的模式,或為雙方找到新平衡。
結語:鋼鐵產業(yè)的轉型淘汰賽
印度的關稅政策是產業(yè)保衛(wèi)戰(zhàn)的短期手段,卻難破 “大而不強” 的結構性困局。全球鋼鐵競爭已轉向低碳技術賽道,唯有通過創(chuàng)新突破而非關稅壁壘,才能在碳關稅與供應鏈重構中占據主動。這場博弈的終局,屬于能引領綠色制造革命的競爭者。
本觀點僅供參考,不做操盤指引(長江有色金屬網www.zehuiamc.cn)
【免責聲明】: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刪稿郵箱:info@ccmn.cn